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青春三下乡】音乐学子奔赴各地深入开展”挖掘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文化“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6-07-15  点击量:

本网讯(音乐学院 白婧 龚冰洁)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为深入挖掘民族音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院于2016年暑假积极展开以“挖掘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建了8支实践团队,共计近9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湖南、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湘西苗寨,探索苗音乐

为了深入挖掘苗族音乐文化,音乐学院赴湖南湘西苗族音乐文化调研团队一行13人前往湘西大山深处,寻找苗族人民聚居地。在山江苗寨欣赏了苗族舞蹈,向苗族人民学习竹竿舞,迎宾鼓等;也在天下鼓乡德夯苗寨寻找到了第四代鼓王传承人龙菊献,向她学习了苗鼓的打法;还在中国苗歌第一村勾良,欣赏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翠鸟》;在凤凰县与“葫芦丝大王”戴恩豆交流民族器乐。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之瑰宝,需要大家的保护和传承,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音乐人的梦想,继承和发扬着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到访鱼米之乡传承锡剧艺术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主要表现形式有山歌小调、弹词、宣卷、花鼓滩簧等我院学子赴江苏无锡对锡剧展开学习调研。通过观看锡剧的排练以及和团成员进行交流,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了锡剧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同时同学们也采访了宜兴广播电视台主任向他询问怎样通过媒体向大众传播锡剧等。志愿者们了解到通过舞台表演、电视台播演等直观的方式才能将锡剧加以宣传。历时六天的调研活动,同学们充分了解并学习了锡剧被锡剧的魅力深深吸引。锡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同学们会和所有锡剧艺人一起将锡剧一直传承下去。

        

 

身临淮畔明珠感受花鼓魅力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有有舞有戏剧,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同学们来到了花鼓灯的发源地蚌埠进行参观学习。通过拜访歌舞团前办公室主任郭松年老师;采访蚌埠市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金明老师;前往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参观蚌埠博物馆花鼓灯展厅,使同学们学习和接触到了原汁原味的花鼓灯。我们了解到最根本最有魂的花鼓灯还只在特地的区域流传和发展,这需要我们音乐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们结合专业积极去学习探索,把属于我们安徽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品鉴婺赣两剧汲取能量

音乐学院赴浙江金华、江西南昌戏曲调研小组开展了一场为期九天的婺剧、赣剧戏曲调研活动。整个调研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两座戏曲博物馆——婺剧博物馆、赣剧博物馆;采访了民间老艺人、现当代年轻演员政府、文联的相应工作人员;并走上街头巷尾,对当地的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活动力求踏实做事、勤奋好学,真正做到对两大省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并且通过各项活动的展开,在体验传统戏曲独特艺术光辉的同时也不忘与民间艺术家们交流学习相关知识,融汇到学校所学的知识体系中去

        

 

探寻千年瓷都,玩转瓷之音

景德镇素有“瓷都”的美誉,景德镇的瓷乐更是形式新颖,特色鲜明。音乐学院瓷乐调研小组为此来到这里开展了瓷乐的街头问卷调查活动,了解瓷乐在当地的发展情况;邀请景德镇陶瓷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汪荣发老师,对在瓷乐基地进行为期三天的瓷乐学习进行指导;筹备了一场瓷乐汇报演出,并受到由陶瓷音乐家协会颁发的的优秀证书以资鼓励;到景德镇陶瓷基地体验制瓷过程等。伴随着这次瓷乐调研实践活动的成功举行,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于瓷乐这一乐种的了解,也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获益良多。

        

 

走进皖北小镇,调研民歌小调

五河县是传统民歌艺术五河小调的发源地,在五河县文化馆同学们观看了一系列五河小调表演,向老艺人们学唱了五河小调。在泗州戏剧团,同泗州戏大师陈若梅老师一起观看了传统泗州戏表演,并了解了泗州戏的发展、泗州戏的戏曲特点等,收集了老艺人保存的泗州戏传统剧目的曲谱,并在宿州各地进行系列问卷调查。通过此次采风调研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五河小调和泗州戏艺术的魅力,也意识到民间音乐传承和保护的紧迫性。

        

除此之外,音乐学子还前往了江苏苏州、江西九江、安徽六安等地进行音乐调研,此次音乐氛围浓郁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开阔视野,学习到了校园以外的音乐知识,培养了同学们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我们也力求把实践做到实处,真正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