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师范大学赴江苏苏州探寻非遗“评弹”艺术调研实践团队,走进苏州评弹馆,以“观演+访谈+体验”的形式,开启一场非遗传承的深度对话,让吴侬软语的评弹艺术,在青春视角下绽放新活力。
踏入评弹馆,婉转的弦索声与悠扬的说唱声交织,似将时光拉回旧日姑苏。团队成员围坐聆听,《枫桥夜泊》《探清水河》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老艺人怀抱琵琶、三弦,以细腻唱腔讲述江南故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随旋律流淌。评弹独特的“说噱弹唱”,让成员们沉浸式感受这一非遗艺术的韵味与底蕴,体悟江南文化的温婉灵动。
表演间隙,团队与评弹馆馆长沈老先生深入交流。馆长详细讲解了评弹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本地文化,沈老先生说:其实评弹就是一种地方的说唱艺术,评弹比较高雅体验在文词之雅、服饰之雅、舞台之雅,清代时期的评弹叫做“南词”。除了介绍评弹的历史文化,团队成员也询问了一些关 于评弹演唱上的细节,老先生说:评弹的演唱比较淳朴,老艺人在演唱上是不会去研究发声的技巧位置的,他们演唱的方式就像说书一样,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去演唱的。最后馆长分享了评弹传承现状,从传统书场的坚守,到进校园、新媒体推广的创新,展现非遗适配时代的努力。老先生回忆学艺历程,“台下十年功”的执着,让成员们明白,评弹传承不仅是艺术传递,更是匠人精神的延续。访谈中,成员们追问传承难题与破局思路,为后续调研积累鲜活素材。
最令人难忘的,是团队成员登台“尝鲜”。在艺人指导下,成员们尝试拨弄琵琶、三弦,学唱评弹选段。从生涩按弦到渐入节奏,从发音不准到韵味初显,每一步探索,都让评弹从“台下欣赏”变为“台上参与”。这份亲身体验,让非遗不再遥不可及,更在青春心灵种下传承的种子——成员们深知,唯有贴近、参与,才能让古老评弹在新时代找到年轻“传声筒”。
未来,团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分享会、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把评弹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吴侬软语的韵味,穿透时代壁垒,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爱上这门艺术,助力评弹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让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在青春浪潮中愈发蓬勃。


原报道阅读链接:
《中国网》
http://szjj.china.com.cn/2025-07/11/content_43171081.html
《中华网》
https://life.china.com/2025-07/11/content_46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