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淮南两县非遗调研团成员循着激昂的锣鼓声,走近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对话省级传承人罗西林老师,近距离触摸这项古老艺术在当代的蓬勃脉动。
寿州锣鼓,这一植根于淮河岸边的古老艺术,正以蓬勃之姿谱写新的传奇。作为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西林老师用半生坚守,让镌刻着楚文化基因的鼓点,从历史深处走向市井街头。
楚魂今韵:从《楚辞》回响到街头节拍
寿州锣鼓,深深植根于淮河沃土与璀璨楚文化。“它源于楚,兴于楚,”罗西林老师目光灼灼,向学子们阐释其渊源,“那铿锵激昂的鼓点里,奔涌着楚地先民的热血与豪情,是《楚辞》‘钟鼓喤喤’的活态传承。”
“其独特生命力,更在于与日常生活的无缝交融。这锣鼓声,就是咱寿县人的生活节拍。”罗老师笑道。不同于许多锣鼓艺术用于节庆祭祀,在寿县,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喜悦哀愁皆可化为即兴的鼓点。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让退休老人也能在北门口夜夜练习,最终登上百年大庆的舞台。
一方水土一方鼓:地域滋养与文化坚守
谈及锣鼓传承的“寿县烙印”,罗老师感慨万千:“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寿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楚文化底蕴,是孕育寿州锣鼓不可复制的摇篮。他坦言,离开了这片土地与文化根基,锣鼓的“味儿就变了”,道出了非遗与原生环境血脉相连的特质。
破界融合:古艺新声的蝶变之路
当被问及锣鼓的发展新方向,罗老师眼中充满创新之光。他满怀希望地对我们说,他与团队正积极打破艺术壁垒,尝试将寿州锣鼓的雄浑与花鼓灯的灵动、奇巧相融合。“不同锣鼓艺术相互碰撞,定能注入新活力!” 不仅如此,更令他欣慰的是新一代力量的涌现,“青少年中热爱锣鼓的新苗正在成长,他们是传承的希望。”
鼓槌起落,是穿越千年的楚风回响;锣钹铿锵,奏响民间艺术的当代强音。寿州锣鼓正以其扎根泥土的质朴与锐意创新的姿态,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踏出坚定而热烈的节拍。(彭涛 摄影 刘锦慧 乐子睿 任梦婷)






原报道阅读链接:
《人民日报》
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9633262
《安徽网》
http://news.ahwang.cn/shangxun/20250707/2880929.html
《中安在线》
http://ahxn.anhuinews.com/sz/xz/202507/t20250707_8614304.html
《中华网》
https://life.china.com/2025-07/10/content_460516.html
《淮河早报》
https://hhzb.huainannet.com/202507/15/node_A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