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媒体报道 青春三下乡】《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国头条》报道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阜阳市太和县探寻非遗瑰宝
编辑:虞睿 预审:王俊荣 终审:奚泰来  发布时间:2025-07-09  点击量:

2025年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太和清音传习所,深入探访太和清音老艺术家,开展以“探寻非遗瑰宝,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采访学习活动,旨在挖掘太和清音的艺术魅力,推动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太和清音是流传于皖北地区的古老曲种,已有近700年历史,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优雅含蓄的表演风格著称,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艺术面临传承断层等困境。此次调研团的探访,既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更是一次责任与使命的践行。

调研团成员走进太和清音传习所,与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高虎老师,是太和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太和清音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独特的艺术特色。“我是跟新中国同年的,今年已经76岁了。我原来是下放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下放到太和。之前是在蚌埠一中的合唱队,那时候学校在文体上抓得好,我在合唱团有时也会拉二胡。多种实践的积累,为后续我学习清音打下了基础 。”高老师耐心讲解。在讲述中,他回忆起年轻时下乡与传承清音的经历,眼中满是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在交流过程中,老艺术家们还现场展示了太和清音的经典曲目。他们手持古筝,坠胡等传统乐器,唱腔宛转悠扬,一颦一笑间尽显太和清音的独特韵味。调研团成员们沉浸其中,不时报以热烈掌声。随后,同学们向刘梅老师学习了《水调歌头》,并请教演唱技巧等问题,老艺术家们指导纠正同学们的姿势和发音,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这次采访学习让我大开眼界,太和清音的艺术魅力深深震撼了我。老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热爱,更让我深受感动。”调研团成员小王感慨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音乐学子,有责任将太和清音这样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

此次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清音艺术调研团队与太和清音老艺术家的深度交流,不仅让年轻学子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搭建起了一座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沟通的桥梁。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太和清音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非遗文化的薪火也将代代相传。

原报道阅读链接:

《中国网》http://dicn.china.com.cn/web/qtzx/detail2_2025_07/05/4520577.html

《中国日报网》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7/07/WS686b66c9a3106af2b3c72c31.html

《中国头条》http://www.zgtoti.cn/a/yuqing/20250704/2157.html

《安徽新闻网》http://www.ahxinwen.com/20250704/467879.html

http://www.ahxinwen.com/20250707/467922.html

http://www.ahxinwen.com/20250707/467919.html

《安徽快报网》http://www.anhui.kbnews.cn/shenghuo/2025/0705/072025_307.html

http://www.anhui.kbnews.cn/shenghuo/2025/0707/072025_308.html

《安徽在线》https://city.anhuiol.cn/439339.html

https://m.anhuiol.cn/1305/439442.html

《安徽文化网》http://www.ah.tv56.com.cn/news/6zbmgmb.html

《中国安徽网》http://www.zgahw.net/ahnews/202507/015115060.html

http://www.zgahw.net/ahnews/202507/23471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