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媒体报道 青春三下乡】《中华网》《安青网》报道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无为市探徽无为鱼灯艺术调研
编辑:虞睿 预审:王俊荣 终审:奚泰来  发布时间:2025-07-09  点击量:

为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鱼成阵·非遗焕新光”艺术调研团队于7月1日至7月7日奔赴无为市,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访古寻踪、问计传承、学艺传薪、守正创新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无为鱼灯的文化魅力与传承路径。

7月2日,调研团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俊堂先生的住所,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探索之旅。7月5日,调研团队在非遗鱼灯传承人蒋章老师的带领下,抵达任氏祠堂。蒋老师现场示范了鱼灯舞的经典阵法“八鱼戏水”“金钩挂月”,只见他手持鱼灯,步伐矫健,鱼灯在他手中穿梭嬉戏、盘旋跳跃,令人目不暇接。团队前往当地学校,采访了无为鱼灯社团的四位学生代表。学生们纷纷表示,在社团中不仅学会了鱼灯制作的步骤,更懂得了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文化内涵。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符号,而是可以触摸、感受的鲜活技艺。学生们说:“每次拿起工具,都感觉在和古老技艺对话,非遗文化让我们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任俊堂老先生和八里灯会副会长蒋章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鱼灯舞的表演技巧。从鱼灯的构造、持灯姿势到配合音乐节奏的舞步,传承人手把手地教导,同学们认真聆听、仔细观察、积极实践。

团队指导老师艾明旭在现场提出将鱼灯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的理念,探索传统舞蹈模式的创新编排。他表示:“希望通过融入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为鱼灯舞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米公祠的夜色中学习鱼灯舞,这种体验太奇妙了!看着手中的鱼灯舞动起来,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样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舞鱼成阵,生生不息。”当青年舞者的脚步与千年竹骨共振,无为鱼灯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跃向世界文化的海洋。未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调研、学习、表演等多种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原报道阅读链接:

《中华网》https://m.life.china.com/2025-07/03/content_457596.html

https://m.tech.china.com/articles/20250702/202507021694044.html

https://m.life.china.com/2025-07/03/content_457596.html

《中国网》

http://www.bjtimechina.com.cn/2025-07/03/content_43162220.html

《安青网》

https://www.ahyouth.com/news/20250703/1763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