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动态
【青春三下乡】喜迎二十大 助力美好乡村建设——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凤阳县小岗村开展艺术调研实践活动
编辑:高燕 预审:王俊荣 终审:奚泰来  发布时间:2022-07-02  点击量:

本网讯(崔月勤 王诣霏)“敢趟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敢拓别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1978年的小岗村以义无反顾之势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敢于创造 敢于担当 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至今激励着青年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近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艺术调研团队8名成员前往凤阳县小岗村,走访当地乡镇政府、农民,了解当地发展现状,感悟奋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时代精神。

红手印中促改革 两馆纪念忆往昔

身临其境,感受时空交错。还是同一个茅草屋,今天我们作为学生,在六月的盛夏,来到这里;犹记得18位按下手印的村民在寒冷的冬夜,改变了全国农民的命运。热情的我们带着敬畏和怀念回望那一夜的选择,体会他们的心境,同时学习他们的精神。现如今保留的茅草屋内,真实再现了六七十年代小岗村农民的生活场景,大包干带动小岗村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小岗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历史的进程多么波澜壮阔,它产生的影响就有多么广泛深远。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一定听到了一个名字——安徽凤阳小岗村。如今的我们作为学生,放下书本,走进大包干纪念馆,该馆于2005年建成,展区中展示了小岗村改革前后的生活差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发展延伸,以及历任党中央领导人的视察过程。当时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也曾大力促成大包干纪念馆的开馆,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泰山压顶,必有铁肩担万钧。沈浩老先生作为当年优秀年轻的党员干部,响应省委号召来到了小岗村。如今我们来到了他的纪念馆,在馆中,陈列了他生前所穿过的沾满泥土的皮鞋,生活用品,堆满书的桌子和工作日志,以及一张满是小岗村农民的联系方式的纸条,这种心系民众为人民做实事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去继承和发扬。


拜访改革长者,了解时代历程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机会总是眷顾努力的人们。团队队员们很荣幸采访到当年18位按下红手印的村民代表人之一——关友江,他详细的介绍了从大跃进至改革开放后小岗村的发展历程,过程虽曲折艰难,但结果不负期望,这是历史所印证的事实。镜头下的关爷爷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和祝愿。他历经人世沧桑,看遍世间百态,是一位对生活抱有无限热情的智者,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在采访的最后,他表达了对我们年轻一辈学生的期盼:大学生应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学成之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创新共同富裕路 喜迎桃园新丰收

随着小岗村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巨变,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村民开始开辟多条脱贫致富道路。六月的小岗村,绿油油的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我们采摘桃子的体验中,深切的体会到了村民们的辛苦。小岗村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于农田和果田的良好种植方式和种植技术,桃林里的桃子品质优良,每年所收获的利润也在不断增长。桃林产业的优化也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们采访了当地的桃林企业家,他告诉我们,这片桃林的种植不仅带动了周围农民的就业,并且促进了当地脱贫攻坚战的成功进行。

奏响凤阳花鼓,弘扬时代旋律

凤阳花鼓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于2006年正式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名录中。响应党的号召,喜迎二十大的到来,队员们在本次赴往小岗村前期准备了歌曲“凤阳花鼓”的合唱和器乐合奏,并由团队作曲专业的同学专门创作了一曲小岗之歌。这首作品不仅歌词朗朗上口,紧扣实际,在旋律上也十分悠扬动听,尤其是前奏的进行十分新颖。在进行调研活动之时,我们有幸欣赏到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演出,向她们学习当地最正宗的花鼓戏,她们耐心的向我们传授凤阳花鼓和淮河大鼓演唱演奏的方式与技巧。时空交错,文化交流,辉映岁月安好,在喜悦中传递新时代美妙的旋律,体会凤阳深厚文化。

音乐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我们是新时代的音乐生、青年人,我们们刚刚与这个世界交手,或许我们的乐声还有一些稚嫩,但是我们足够热烈,我们有自信成为同先辈一样,甚至更具创造力的青年,我们敢于传承,勇于创新。这自信,来源于我们看过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开阔,更来自改革开放后富足强大的祖国,带给我们的底气。

这次赴小岗村艺术调研实践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在农田里真正意义上的劳作;在对大包干带头人的采访和纪念馆的参观中,领会到了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朴素的生活习惯;在凤阳花鼓的演奏中,领略到了当地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的独特魅力。追忆往昔,感慨万千;遥看今朝,蒸蒸日上;展往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祖国在未来的光辉日子里将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