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图/文 徐文鑫/袁百祎/汪林)10月28日下午,为全面回顾学院80年办学与发展历程,展现办学成效,凝心聚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扩大学院影响力,学院以“聚焦事业发展、突出学术氛围、强化人文底蕴、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共建共享”为主题,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新时代长三角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发展博士校友论坛。论坛由朱玉江教授主持,分上、下半场,展示了九个专题系列学术报告。
上 半 场
厦门大学周显宝教授是1987届本科校友,他以《音乐脑神经教育刍议》为题,介绍了人的大脑神经具有可塑性,一方面来自于天生的基因遗传和营养输送,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人体之外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和经验教化的影响。音乐脑神经同样可以被教化、熏陶和塑造,为音乐胎教、幼儿音乐教育、青少年乃至大学生音乐教育提供了物质性和生物性的基础的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施咏教授是1994届本科校友,他通过《阿炳的“朋友圈”——交往史视域下阿炳的音乐观念与行为探究》一文对阿炳与“十不拆”等道乐好友,周少梅、张步蟾等民间艺人,以及与刘天华、杨荫浏等学院派音乐家之间交往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以此对其音乐观念与行为进行阐释,以及对阿炳“朋友圈”的梳理,为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阿炳其人其乐提供更为鲜活、真切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乔邦利教授是1994届本科校友,他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学派奠基》为题,指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过程中历史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类型,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接续努力,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从无到有,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国际歌剧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舞台表演艺术领域具有崇高地位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教授是1996届本科校友,他带来《敦煌驱傩词“赶五句”民歌的地方属性考索》为题的专题讲座,他通过对唐前文献的溯源以及当代“赶五句”民歌的地理分布,论证该“赶五句”民歌具有鲜明的区域音乐属性,不仅是敦煌民间艺人的创造结晶,也是延续了沙州节度使张议潮家族郡望南阳一带的歌唱传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的交流与融合。
苏州科技大学黄祖平教授是1997届本科校友,他以《论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为题发言,他首先对文学中“字谜”结构思维追踪溯源,梳理其概念、历史、分类及运用形态。在此基础上,揭示“字谜”思维在音乐中的运用及其表现形式(换序、重组、递增、递减等),以此打开一个新的音乐观察点,为分析音乐、创作音乐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下 半 场
曲阜师范大学褚灏教授是1997届研究生校友,他以廖家骅先生为研究对象,以其音乐教育思想为论点做了《论廖家骅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专题讲座,阐述了廖家骅先生一生不懈坚持“国民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理念,坚持音乐审美教育心理研究要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主体性原则,为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哲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音乐学院王中余研究员是2000届研究生校友,他以《曲式完型理论导引——以杨立青〈木卡姆印象〉结构阐释为例》为题,在吸收和借鉴部分中西方音乐理论近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曲式完型理论这一新概念,并以杨立青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结构过程的解析与曲式结论的阐释为例,探索性实践这种新概念。
华侨大学檀革胜教授是2001届本科校友,他的报告通过回顾1980年代至今的“南音交响化”进程,通过《当代“南音”创作意识述论(1980-2022)》的论述,指出闽系作曲家在这一课题上所作的探索,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音乐的现代转换发展具有相当普遍且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为后来者的创作提供一套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并持续向世界敞开、向未来开放的普适性“中国话语”。
杭州师范大学余鑫教授是2002届本科校友,他以《历史地阐释:“南京乐社”空间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为题,通过对“南京乐社”空间变迁的考察,叙述“南京乐社”承载的空间文化是如何从私家园林逐步走向了公共空间,探究“南京乐社”前乐社时期、初创期和恢复重组期的“空间属性”。
最后,朱玉江教授做了总结,他指出,今年恰逢安徽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音乐学院办学80周年,在如此特别的日子里举办新时代长三角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发展博士校友论坛意义非凡,论坛为师生们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丰富了师生学术研究的视角、维度与纵深度,提升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广泛热情参与,对未来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