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认识它的特性和规律,从而推进新时代文艺事业进一步创新发展。这里就关涉对中国文艺现代性的认识问题,学界对此已有不少讨论,既形成了许多很有意义的认识见解,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和迷误,有必要进行理论反思。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来重新观照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启示,从而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从历史发展来看,早在20世纪初新文艺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便凸显出来并引起广泛探讨。当时新文艺的现代性,一方面表现为批判旧文艺观念和寻求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是大量引进借鉴各种外国文艺资源,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由此形成我国现代文艺思潮,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艺现代性。这种文艺现代性主要以外国文艺思潮为参照,包含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丰富内涵,既带来了文艺自身的现代转型发展,同时也在中国社会现代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历史进步意义不言而喻。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带来了文艺人民性的观念建构和实践发展,极大影响和引导了我国现代文艺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文艺现代性得到重建和拓展,我们大力引进和借鉴外国文艺资源,文艺理论与实践突出对文艺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追求,以及对文艺审美性、艺术性、人文性等多方面的探寻,极大提升了文艺的创造性;把西方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等理论观念引入文艺现代性中加以探讨,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然而,问题在于这种文艺现代性观念主要以西方文艺现代性为参照,文艺实践也总是追逐外国现代、后现代思潮,以为这样才是最新潮、最先进的东西,好像我国文艺要走向世界也只能以此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存在某种“现代化=西方化”或外国文艺“现代性=先进性”的迷误,由此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当然学界对此也有一定的理论反思,对这种现象充满怀疑和困惑。也有学者对西方文论“现代性”观念及其对我国文艺的影响加以质疑,认为我们不能总是跟在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之类理论后面走,而是应当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社会现实,转换到我国文艺“当代性”问题上来进行探讨和理论建构。这反映了我国学界对于文艺现代性问题已经开始进行理论反思,表现出一定的理论自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出发来重新认识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理论认识。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第一,更新探讨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如前所述,我们过去认识社会现代化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现代化为参照,探讨文艺现代性也同样以西方文艺现代性为参照。但当今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域中,就需要跳出过去那样的惯性思路,着重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进程来认识与探讨。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艺现代性历经百余年发展演变,内涵极为丰富,有多方面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一是中国社会现代变革转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不同阶段探索发展的时代要求,决定了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总体性质和发展走向。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使文艺人民性观念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了不同阶段文艺现代性的重新建构中,中华美学精神的血脉始终传承不衰。此外,当然还有对外国文艺资源的吸收借鉴,这种影响作用显然也不可低估。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应当首先立足于中国社会现代变革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综合考察各方面因素融入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避免像过去某些观点那样,过于看重“西化”因素的影响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现实基础。这应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化理解中国文艺现代性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要求。
第二,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这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切方面,当然也体现在文艺事业之中。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有起主导作用的本质规定性,文艺人民性就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本质属性。自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一些早期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阐释新文艺问题,带来了文艺人民性观念的初始建构,由此影响和引导了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发展进程。此后形成的左翼文艺思潮和文艺大众化运动,推动新文艺不断走向大众化和民族化,文艺人民性的主导作用更加彰显出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形成了人民文艺观念的系统化理论建构,极大推动了文艺人民性的实践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文艺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文艺人民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引领着我国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文艺人民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在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历史发展中,文艺人民性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本质属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所带来的,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与各种外国文艺现代性的根本不同之处,其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第三,中国文艺现代性的丰富内涵及其辩证统一。正如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样,中国文艺现代性也有其丰富内涵,并且与基于中国国情的文艺人民性的主导作用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发展态势。如前所述,在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广泛借鉴吸收了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外国文艺资源,也充分融入了文艺的自主性与自律性、审美现代性和各种人文精神内涵,使中国的文艺现代性更为丰富,适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发展要求。这一切最终落脚于文艺的人民性。当代文艺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提倡多样化;既要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要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因此,各种有利于反映人民生活和满足人民审美需要的现代艺术特性都可以吸收融合进来,达到文艺人民性与艺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也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性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