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9]
师者何为?韩愈是说“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翟光勇老师看来,选择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喜欢,醉心于三尺讲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翟老师说,他非常幸运,因为在他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过很多很多让他感动的老师。所以,13年前研究生毕业,他对自己导师说:老师,我希望以后能成为您一样的老师!自从来到安徽师范大学工作,翟光勇老师经常会说一句话:做老师,只不过是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老师,选择跟青春(学生)为伴,正是他所喜欢的。他说,选择成为一位大学老师,就是希望传承自己遇到很多好老师的“幸运”,他希望能够把知识、温暖和爱传递下去。
正是在这样有爱且彼此包容的环境里,那怕是当年作为“青椒”“激情有余,水平有限”,他依然充满了工作激情和归属感。正因为“激情有余”却喜欢教书,妻子说他“有课的日子就眉飞色舞”,“水平有限”但醉心三尺讲台,一次上课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终于忍无可忍,说:“老师,你能不能(肢体)动作慢点,我的头被你晃晕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以,翟老师说做老师其实总是会焦虑与幸福同在。他焦虑的是怕误人子弟。当然,作为师者他更多的体验是幸福。他说这种幸福来自下课后被同学们“围追堵截”;来自毕业多年学生还跟他谈论理想与未来;来自很多届同学跟他说过:“老师,您的课能早点开就好了”;同样还来自身边同事的包容和信任。他说“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千金难买!
“第5楼”读书会:“珍爱生命,远离老翟”
“教书育人”说出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师者,首先要具备真正的“解惑”能力。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知识配得上老师身份,他制定了严格的阅读计划:每年阅读100本左右学术著作,且一读就是六、七年。于是,他跟学生一起去教室上自习、去泡图书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琢磨着“折磨”学生——“第5楼”读书会由此诞生。记得从12新闻开始创立的读书会,大概每周一本学术著作的强度对主持人的他和刚入门学生无疑都是一种挑战,以致12新闻王睿同学在读书会开始第二周并发了一条微博调侃:“珍爱生命,远离老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岁月总是充满艰辛:纵使读博、教学和科研工作繁忙,他仍坚守于“第5楼”读书会阵地长达六年时光……学生们的成长给他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比如当越来越多的同学告诉他,他们的大学生活不再迷茫;比如在美国读研的王睿同学以全A的成绩向他报喜;比如保研985高校的牛畅同学告诉他,她研究生老师们很吃惊她的知识面……这些都成了他继续奋进的勇气,也成了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精彩的一页。
安师大新传学院有一句口号:“青春传媒,感谢有你”。翟老师说,跟同学们一起去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其实,经常会有学生感激翟老师能耗费大量时间陪大家课外阅读,但他却发自内心的感谢学院和同事们的支持,尤其是那些能够坚持参加读书会的同学。他说,师者的价值是因为学生而存在,如果没有那些可爱的学生,他不会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是一个不厌其烦的“家长”
作为安师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创立者和负责人,他就像是这个大家庭不厌其烦的“家长”一样。为了修订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他甚至耗费2个多月时间,到处调研并了解该专业全国发展情况,然后跟大家反复研讨,修改方案。他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定,就将是好几届学生的精神“食谱”,马虎不得。为了每一门专业课的上课效果更好,他会当面或电话跟每一门专业课程任课老师讨论课程设置目的,以及希望任课老师给同学们什么样的知识模块……他同样喜欢跟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宋静书记和辅导员老师一起跑学生宿舍,去跟同学们交流谈心。学生工作无小事,只要是学生工作,无论是哪个辅导员,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多忙他都愿意全力支持学生工作。
新传学院办公楼502室“学术之家”,这不仅是“第5楼”读书会和“第5楼”学术沙龙的主场、精神家园和悦读者仪式化空间,同样是大家最容易看到他的地方:无论是研究生的学术咨询,各年级专业方案介绍会、各级班委的师生座谈会、师生学习交流会、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谈心等。正是在这个不厌其烦“家长”带领下,安师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长迅速。该专业也成为安徽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分会的牵头单位,他本人任该分会的主任。
一个让青年教师又爱又恨的兄长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科研,翟光勇都不喜欢单兵作战,他更喜欢形成充满友爱的教育和学术共同体。为了激励青年教师们阅读和科研,他不仅创建过新传学院青年教师为主的“第5楼”学术沙龙。还主动邀请青年老师参加他主持的“第5楼”读书会。此外,为了让跨学科青年老师尽快熟悉新闻传播学,他主动邀请部分青年教师去全程听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的课程。他喜欢阅读,但不喜欢给青年教师笼统地“开书单”。他更喜欢根据不同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分别建议具体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方案。
无论学术论文的选题确定、提纲修订,还是论文和项目申报书写作,学院很多青年教师喜欢找他讨论似乎已是家常便饭。他开玩笑说,真正的学术讨论就是一种互怼的过程。所以,有时候的他甚至只能用“狠”得让人恨来形容。如新传学院有一位青年教师,就曾经在很多场合“吐槽”过他的“残忍”。她说,有一篇论文,老翟竟然让她改了11稿。结果,老翟还说——修改没到位……
这就是新传学院翟光勇老师,一个希望传承他遇到的好老师“教书育人”理想和信念的人,一个被新传学院领导称作“鲶鱼”,却被学院爱护有加的普通老师。为了传承师者传递知识和爱的责任,他坚守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十三年如一日。有人说他是一位好老师,好同事。但他并不愿接受这种评价,他说自己反对所谓“好”的标签,不仅是因为这些无非都是教师本职工作,更是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求真、至善、尚美、笃行”院风的“常规操作”。更在于,因为人一旦认为自己“好”,往往就很容易滋生出个人付出感,而“付出感”恰恰是人心态失衡和不快乐的根源。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