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7]
“贫困生在哪里,资助育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项家春10年从事一线资助育人工作(学校唯一),全省资助战线也是最久之一;全国教育系统资助工作“优秀个人”(安徽省高校有史以来唯一);个人事迹入选安徽省十年资助发展报告(高校唯一);教育厅正式聘用为省资助工作专家;教育厅组织安徽青年报、新安晚报等报道他的个人事迹(高校唯一)。学校成为省资助育人探索试点高校(省内唯一)。
他努力探索、潜心实践、资助育人,精心铺设了万余名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我热爱资助工作,我志愿做一名资助人”
“老师,我想上学!”一个汲着拖鞋的男生来到“绿色通道”服务点,“老师,我家境不好,今年已经是我第三次高考了,前两次都是因为付不起学费才没能迈进重点高校的门槛。我可以申请免学费吗,我真的很想上大学”。听完这番话,项家春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也决心为他实现一个大学梦。通过多方联系,最终用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留住了他的脚步。后来这个男孩成长为校“自强之星”,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机会,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就是这个男孩的一句“老师,我想上学!”,让刚刚参加工作的他理解了资助工作的意义,下定了在资助工作中坚守坚持的决心。
“我志愿做一名资助人!”项家春主动申请做一名一线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十年来,有汗水,也有泪水,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因为“每一名贫困学子都是一颗孕育待哺的珍珠,而资助人正是打开贝壳让珍珠闪闪发光的那个人,他要尽最大的努力为贫困学子的成长成才铺路。”
“贫困生在哪里,资助育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2015年毕业季,新疆籍2015届毕业生走进项家春的办公室,说道:“项老师,我们要毕业了,想和您合张影!认识您真是我们贫困学子的幸运!”
“用数字温暖贫困学子”,这是他经常挂在心里念叨的一句话,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材料审核的精准,白加黑工作成常态,节假日休息是例外。记得一次在接待捐赠单位时脚不慎受伤,鲜血染红了袜子,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至深夜,在手术后的当天下午,又投入到工作中。每年6000人的贫困生认定审核、11000余名获奖受助学生材料审核、3500余名助学贷款学生服务……每年累计审核各类资助数据两百多万条,做到了零差错,用数字温暖贫困学子,实现了应助尽助。
“项老师,您来啦!” 2013年炎热的八月,在实地回访的路上,一个女孩迎面跑来,大声喊着“项老师,您来啦!”女孩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平日里和患白内障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不足20平米的破旧土坯房,除了一张床,一个旧衣柜,一口锅,再没了其他物件。奶奶淌着热泪说到:“感谢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我孙女能够上大学,保取了研究生。”为了贫困学子能够安心上学,成长成才,他参与建立“经济上资助,思想上引领,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的全方位资助方针,完善以政府、校本、社会、学生互助为主体的四个资助项目体系和以思想培育、个性指导、实践训练、成效评估为主体的四个育人项目体系,为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努力达到“应助尽助”、“资助育人”双目标。2013年以来,学校贫困学子在就业率、毕业率、升学率、奖学金获奖率、入党率、竞赛获奖率、参加志愿服务时长等方面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学子成长成才。如2017年,学校1476名贫困生毕业生,其中毕业率100%,高于全校2.3个百分点;升学率达32.9%,高于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就业率达96.2%,高于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26%的贫困生获得学校的49%奖学金,发展党员数占学生党员总数的37.9%;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时长48.5小时,是全校平均数的1.4倍;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和科研项目627项,高于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项老师,我能做您的学生么?”项家春做资助工作以来,经常能收到这样的短信。我接触的学生都被我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所感染,希望能做我的学生。他利用工作之余成立了“资助育人工作室”,从每个年级选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开展资助育人,共带了16名学生。通过培养,已毕业4人中,3名保取研究生、1名考取研究生;其他未毕业学生均在学校或班级担任主要学生干部。资助工作这么忙,还要照顾家庭,很多人不理解他带学生的做法,可他认为:“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这些孩子的成长成才,正是他们诠释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我也要做个像您一样的资助人”
“贫困学子成长成才是我最大的欣慰和收获!”项家春经常说,“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就是让每一名贫困学子都能到达幸福的彼岸,他们成长成才是我最大的幸福”。一位同学毕业离校前给他写了一张便签:“感谢您,大学因为有您而不同,我也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资助人!”
青春在坚守中绽放出幸福之花。从事资助工作以来,学校资助初步实现了“应助尽助、资助育人”的目标,学校资助工作获得各方认可,2014年以来,学校连续四年资助绩效考评位列全省高校前列;2013年以来,学校连续四年在“安徽学生资助网”发布新闻信息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一;2016年,他撰写的学校资助诚信教育活动案例获“全国资助诚信教育特色案例”。学校资助育人效果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省资助工作巡视组的高度赞誉和教育部网站的报道,吸引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10多所省内外高校来校调研交流。2015年,学校在全省资助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项家春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资助先进个人(安徽省高校有史以来唯一)、省资助工作先进个人、省“我身边的资助人”等荣誉称号,被教育厅正式聘为省资助工作专家(聘期至2020年),多次参与资助工作检查、考评、调研和重要资助文稿的起草等。项家春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智慧资助系统(省内唯一)、量化认定指标体系、“爱心1+1”微资助平台等。教育厅组织安徽青年报、新安晚报、教育《文汇报》等报道项家春个人事迹(高校唯一)。他的事迹还入选安徽省学生资助十年发展报告(高校唯一)。
立足基层岗位提升业务能力。项家春积极开展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课题研究,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精准认定指标体系构建”和智慧资助系统研究(皖南医学院委托横向课题);参编《青春航标》书籍,发表科研论文5篇等;在全省会议作典型经验分享2次,在省辅导员培训班作报告5次。为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能力,他还参加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师培训、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等。在资助育人的道路上,他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十年来,项家春始终秉承“春雨奉献给大地,星光奉献给长夜”的职业精神,俯首躬行,坚持用爱与责任温暖每一位贫困学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将继续坚守,在这片热土之上,挥洒汗水、播洒希望,静待收获的时节。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