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09]
1993年,当马梅第一次踏上肥西县南岗小学那一方三尺讲台时,她17岁;2000年,当马梅第一次走进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的教室时,她24岁;2010年,当马梅第一次走进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楼时,她34岁;2021年,当马梅目送2021届毕业生离校时,她45岁……不知不觉间,鬓边几缕青丝已成雪,眉间几道皱纹又平添,岁月忽已晚。
以爱之名,冠以我心
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大家平静的生活,同学们的心中也难免多了一些烦躁不安,窝在家中的新传学子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在这封信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说道:“请原谅我,原谅我总是说:爱之深,责之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原谅我总是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原谅我总是说:你若怎样,中国便会怎样……”这是马梅在疫情之下,写给她最爱的学生们的一封信。无论何时,她的心中总是放心不下她最爱的孩子们。
2020年上半年,马梅为新闻学专业2018级讲授《广播电视新闻基础》课程,班长刘伟龙说:“有一次凌晨12点,马梅老师还带着班委们研究学习通的直播、录屏、回放功能是否可用。当时老师的女儿高考在即,看到老师的这种态度,我们真的很感动。”
2021年5月,安徽师范大学2019级新闻专业全体同学前往黄山市歙县富堨镇进行专业采风,马梅像往年一样与同学们一道前往。采风期间,马梅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每天一起行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胡晨玥说:“有一天晚上,马梅老师和我在门口讲稿子,当时蚊子很多,老师腿上被叮了好几个包,但是她还是非常认真地讲解。当天马梅老师跟着同学们在村子里跑了一天,肯定很累。她还记得我这篇小稿子,还那么认真细致地修改。”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疫情之下,改变的是上课的场域与形式,不变的是育人成才的初心。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马梅摇身一变成为主播,在学院带头进行网上授课。在《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这门课上,马梅选取了疫情之下最新的有关抗疫的纪录片与专题片为同学们讲解。同时,她鼓励学生们组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云合作、云剪辑,每个小组制作一部相对完整的纪录片或专题片。
此外,马梅还十分注重课外的实践教学,她始终相信脚上的泥土有多沉,心中的真情就有多深,新闻传播学子应该积极地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金梦婷说:“专业采风时,马梅老师有一次在现场亲自给我们示范如何采访老党员,身体力行地进行现场的场景教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2021年新闻与传播学院赴金寨“打捞红色记忆,讲好振兴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吴哨童说:“在暑期社会实践的15天里,其实马梅老师手头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依然敞开大门,随时为同学们解答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写作的迷茫,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然而第二天她却总能第一个早早地在集合地等大家,并告诉大家守时是新闻人必备的素养。”
家国情怀,顶天立地
马梅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要能够“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科动态,破解前沿问题;“立地”则是要立足国情,为民族复兴而努力。马梅自己也始终以“顶天立地”的原则来鞭策自己。
出身农村的马梅始终心系“三农”问题,在学术研究中聚焦“乡村振兴”“涉农传播”等话题,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由马梅主持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流媒体涉农传播研究”于2018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此外,自2016年以来,马梅每年都带头参加学院承担的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带领学生翻山涉水走访农村贫困户。脚上有泥土,心中有真情,马梅在一次又一次的行走中,诉说着她对乡村真挚深沉的爱。
从十七岁到如今,一份教学事业,承载了马梅许多无悔的付出。那一方小小的讲台上有她,那广阔的田间地头也有她。她将自己的青春,付给了她关爱的同学们,付给了她牵挂的父老乡亲们,付给了她钻研多年的新闻传播学。从教20余载,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乡野间的采访交流,对学生的句句叮咛,都是马梅值得回首的岁月。
她将青春付给了你我,将岁月留给她自己。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