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型】项贤领:手捧一颗爱心,践行一名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时间:[2020-09-10]

项贤领老师现为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分别于2011年和2019年在美国和荷兰开展访学与合作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3部,获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10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等荣誉称号。

热爱教学,锐意进取

根据生态学专业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项贤领老师这学期开设了新课《进化生物学》。由于该课程第一次开课,在疫情未爆发之前,项老师均提前按照线下教学方式备课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项老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深思熟虑,他首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创建慕课堂,对课程介绍、授课目标、课程大纲和成绩要求等进行精心规划和制作,并通过超星学习通、哔哩哔哩、Coursera、网易公开课和华文慕课等平台搜集下载课程资料,及时将这些资料和亲自制作的PPT课件、教案、习题等上传到慕课堂,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上课期间还组织了数次线上单元测试,这大大强化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项老师还撰写了《线上课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以生态学为例》分享给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和其它课程群老师参考;并创建《生态微课堂》公众号,从生态学视角分析新冠肺炎的爆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常分享优秀博文,倡导科学抗役,宣传生态意识。

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部署,为了提升教师在线课堂教学水平,强化网上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作为课程群负责人,项老师积极组织在线教学观摩课,该活动得到了课程群老师们的热烈响应,教师参与积极性高,学生反响热烈;课后又与任课老师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探讨教学过程中值得倡导和需要避免的细节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项老师还配合专业负责人组织生态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选拔两名优秀选手到学院参加比赛,并最终有一名生态学专业教师获校级理工组二等奖。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保证疫情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老师教研教改不放松。

共战疫情,心系学生

疫情期间,也正是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值得庆幸的是,项老师所带的五名本科生均在疫情前提前完成了本科论文的实验操作,仅剩下实验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工作。由于课题不同,五名同学的数据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项老师不厌其烦的逐个耐心指导,修改论文初稿,最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论文提交;然后又配合专业负责人组织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全员答辩。与此同时,这学期也正是他们考研复试和就业的重要阶段,在和同学们交流过程中,项老师经常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考研院校和导师信息。学期结束毕业生返校时,凡定刚同学送来盆栽,留言道“穿过绵绵细雨,手捧一盆茉莉,祝愿老师芬芳远播,幸福安康”;还有同学在明信片中写道“…老师对我的各种指导和关心历历在目,大学四年能遇到您这么好的老师,可以是我一辈子‘炫耀’的资本了…”。可喜的是,项老师所带的五名本科毕业论文的同学中有三名同学考取了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同学在开学后即签署了就业协议,顺利毕业;还有一名同学立志于基层工作,决心参加选调生考试。此外,疫情期间,项老师还指导本科生完成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1项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结题工作,新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钟爱科研,不忘初心

除了给本科生教学指导外,由于疫情爆发后课题组多数老师都不在芜湖市区,研究生也尚未返校,可实验室成千上万只“嗷嗷待哺”的小动物还需要人喂食和换水,它们均是实验室多年来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宝贝,一旦死亡将对研究团队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项老师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前提下,每天来实验室,坚持完成课题组的动物培养全部工作。

教学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项老师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处于第二年,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实验进展是否顺利对整个课题的推进影响重大,因此在学校组织首批研究生返校后,项老师一有时间就去实验室,同研究生一起设计实验,关心实验进展,指导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疫情期间,项老师通过在线指导,帮助两位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其中一名学术型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项老师正是这样手捧一颗爱心,努力践行着一名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